129家券商生存状态恶化 不良资产超过51%(图)
2004年07月25日 07:12 北京青年报
占券商收入70%以上的经纪业务盈利急剧下降营业部股票平均佣金收入仅214万
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日前抛出一纸利润大幅下滑的预警公告,作为首家上市、首批发债的券商“宠儿”,中信证券的处境从一个侧
面说明,证券公司生存状态正在进一步恶化。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索爱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囿于传统的盈利模式,证券公司经营大起大落,周期性波动难以避免。特别是2001年以来,券商注册资本金总体上增多,但亏损面却越来
越大,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低,这已背离了一个朝阳行业的特性。
伴随着一批券商因沉疴在身或违规经营相继倒下,曾有的荣光已如逝去的梦。在经历连年的苦苦挣扎后,近130家证券公司真真切切地站
在了十字路口: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步履维艰,外临大军压境——2005年后,按照入世承诺我国证券业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内
陷四面楚歌——传统盈利模式迟迟难以摆脱,多年积聚的风险不断显现。特别是今年以来,证券公司的生存危机与诚信危机同时爆发,经营环
境更趋恶化。
“当前证券业发展形势严峻,已到了重大转折关头。”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的话并非危言耸听,“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证券公司发展不
尽如人意,甚至潜伏着巨大的风险,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将危及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制。”
中长期融资受阻
中国证监会公布的《证券公司名录》显示,截至2004年3月底,全国129家券商注册资本总额为1250多亿元,仅比2002年10月25日124家证
券公司注册资本总额1050亿元人民币增长约19%;而2001年6月15日到2002年10月25日,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翻了将近一番。前后仅仅一年多
时间,各类投资者对参股券商的动机和热情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去年,一家经纪类证券公司的增资经历,可以折射出证券公司弱市筹资的曲折和艰难。这家公司至去年底已连续3年亏损,怀着进军综合
类券商的雄心壮志,将增资目标锁定15亿元,但“化缘”受阻,只好下调至10亿元,最后经多方努力仅募到6亿多,而且都是大股东的“哥儿
们”捧的场。
除个别证券公司因为有较强的回报能力和良好的经营前景吸引资金主动进入外,近年来增量资金介入券商的主动性已大打折扣,不乏由政
府出面进行挽救式的“拉郎配”。证券公司连续多年的颓势,刺激一大批当初想借证券公司发金融财的企业萌生退意,今年则更有6家上市公
司主动转让证券公司股权,不再趟券商的浑水。
行业有冷暖,资金有进退,此本乃常事。但对国内券商来说,增资扩股却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高成本运作和大比例分红,使得券商暴利
时期的利润难以留存,内部供血系统孱弱;外部的几条融资渠道中,发债和上市对大多数券商来说仍是遥不可及。长期以来,增资扩股成为证
券公司的命脉,有时甚至是券商化险为夷的惟一出路。
增资扩股这条中长期融资渠道的收窄对证券公司意味着什么?“券商只能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压缩传统业务规模,减少业务创新投入;二
是顺应业务周期长期化趋势,以短期融资弥补长期资本的不足,这两种选择在客观上都会加大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一位券业人士的言辞中
满含忧虑。
“熊市”带来生死劫
今年以来,券商“靠天吃饭”经营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显现,特别是债市的空前暴跌掀开了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又一角。
南方塌陷、闽发衰落,无不在委托理财或自营上与市场“豪赌”而大败,而违规经营则加速了它们的坠落。值得警醒的是,自2002年后在
投资业务上的孤注一掷已成为业内一种普遍性的选择,为何如此多的券商要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上铤而走险?
近年来,占券商收入来源70%以上的经纪业务盈利能力急剧下降。以2003年为例,沪深两市股票成交总额为32115亿元,如果按0.2%的平
均佣金、3000家营业部计算,证券公司经纪业务股票佣金收入64.23亿元,平均每家营业部只有214万元。而现在每家营业部每年的平均成本在
550万元左右。
再说投行业务。2003年首发、增发、配股及发行可转债累计筹资825亿元,
即使按最高限3%的佣金费率计算,证券公司发行业务收入佣金24.75亿元,如果按80家券商具有主承销资格计算,平均每家只有3093万元
。
在依靠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这两块稳定收益无法生存后,券商将目光转向风险系数更大的交易业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
选择。长期的牛市情结也冲淡了券商的风险意识,内控机制的不健全更埋下隐患。
可怕的是,这种以单一市场作赌注的盈利模式,注定要走入怪圈。“行情好了拯救一批券商,行情坏了消灭一批券商,证券公司岂不要走
上恶性循环的怪圈?”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最可怕的不是今天死了多少家券商,而是这个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无法避免。”
转型未见成效
为了挣脱“靠天吃饭”的宿命,券商三四年前就开始了“转型突围”,只是收效甚微。
从咨询增值服务到经纪人队伍建设,从营业部“瘦身”到银证通、网上交易,从集中交易模式到销售平台打造等等。如果说,技术层面的
革新可以在成本控制等方面立竿见影,经纪业务品种和服务内容的难以深化则影响了客户开发的力度。“除了基金,不知道还能卖什么?”烟
台一家营业部的老总抱怨说:“去年我们就着手将营业部打造为销售平台,本指望公司能在今年推出理财产品,但到现在也没有音讯。”
为摆脱通道制的限制,券商纷纷设立以债市一级市场为主的固定收益部,且普遍上马并购业务,无奈债市遭遇滑铁卢,“固定收益”风险
陡增。而在国外被称为“金奶牛”的并购业务在国内“产奶”不畅。“在很多情况下,谁能提供资金谁就能争到项目,而券商至今无法提供过
桥贷款。”兴业证券研发部的研究员分析说。
而在自营业务上无论是分散投资还是重仓持股,券商都遇到和基金一样的难题:投资价值标准无法确立。
除四大传统业务外,券商也试图在新业务的拓展上有所建树,如与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市场需要的新
产品和服务,然而创新屡屡与政策撞线,往往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做大做强”之路漫漫
十多年来,做大做强一直是券商执着的追求,也是券商备战国际化竞争的惟一选择。
2003年共有9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超过100亿元,它们的总资产规模达到1913亿元。然而与国外的“百年老店”相比,差距仍很遥远:2002年
,美林证券一家公司的总资产就高达3540亿美元。
在资产和业务规模领先的国内券商中,不少公司因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不佳、盈利能力不强而步履蹒跚。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1年底,证券公司的不良资产率已达51%,考虑到2001年后市场的持续低迷,这一数据应会有所上升。而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背后,更有
粗放式经营管理、法人治理结构的不科学在作祟。小而弱,这就是目前中国证券公司的总体写照。
“我认为,中国证券公司如果在最近的两三年内不能做好准备向国际标准看齐的话,五年之内就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这是广发证券前任董事长陈云贤2002年3月说的话。两年之后重温旧话,危机感依然沉重。
作者:王瑞霞
Sunday, July 25, 2004
Tuesday, July 13, 2004
杜邦公司特富龙不粘锅等产品可能含致癌物
杜邦公司特富龙不粘锅等产品可能含致癌物
2004年07月10日14:25 扬子晚报
美国环境保护署8日表示,美国杜邦公司20多年来均未通报制造特氟隆材料的一种关键原料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害,为此环保署决定将对杜邦处以数亿美元的巨额罚款,这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高额的一项环保罚金。
美国环保署指出,美国第二大化工厂———杜邦公司自1981年6月至2001年3月间,从未通报特氟隆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成分全氟辛酸(C-8)可能对人体有害,已经违反了毒物管制法。全氟辛酸是一种类似肥皂的物质,可用来制造防粘污表面及各种消费商品,包括不粘锅、防污地毯、GoreTex聚乙烯类材质布料及披萨盒等。但据全氟辛酸原始制造者美国3M公司研究显示,大量接触全氟辛酸可能导致老鼠罹癌或影响其生殖功能,3M公司自2000年起即停止生产成分类似的防污产品。
美国环保署表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杜邦公司就已在西维吉尼亚州工厂一名怀孕员工体内发现全氟辛酸残留物,1991年又在西维州与俄亥俄州邻近社区水源中发现全氟辛酸残留量超过该公司自订的安全标准,但却都未向环保署通报全氟辛酸可能对人体或环境造成重大伤害。据环保署测试发现,全氟辛酸可在人体内存留长达四年,同时环保署也在许多美国一般民众体内发现少量全氟辛酸残留物。
全氟辛酸虽非管制物质,但依据美国联邦法律规定,任何化学制造公司一旦获知产品有可能对人体或环境造成重大危害,就必须通报环保署。美国环保署此次是受到民间环保组织“环保工作小组”及正在控告杜邦公司的俄亥俄州与西维吉尼亚州居民联手施压下,才决定对杜邦公司采取行动。俄州及西维州居民指控说,杜邦污染了西维州帕克斯堡工厂附近的土壤及饮用水,当地社区居民罹患呼吸道疾病及癌症,可能都和杜邦排放全氟辛酸有关。
环保署执行办公室负责人史金纳表示,该署可能对杜邦施以数亿美元的重罚,其中在1997年1月30日之前的触法部分每日罚金为2.5万美元,其后每日罚金则提高为2.75万美元,粗估罚款总额将达3亿美元左右。小钟
小知识:所谓特氟隆(Teflon),是美国杜邦公司对其研发的所有碳氢树脂的总称(市面上常见为杜邦注册的“特富龙”),包括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及各种共聚物;由于其独特优异的耐热(180℃-260℃)、耐低温(-200℃)、自润滑性及化学稳定性能等,而被称为“拒腐蚀、永不粘的特氟隆”。它带给我们的便利,最常见的就是不粘锅,其他如衣物、家居、医疗甚至宇航产品中也有广泛应用。
2004年07月10日14:25 扬子晚报
美国环境保护署8日表示,美国杜邦公司20多年来均未通报制造特氟隆材料的一种关键原料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害,为此环保署决定将对杜邦处以数亿美元的巨额罚款,这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高额的一项环保罚金。
美国环保署指出,美国第二大化工厂———杜邦公司自1981年6月至2001年3月间,从未通报特氟隆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成分全氟辛酸(C-8)可能对人体有害,已经违反了毒物管制法。全氟辛酸是一种类似肥皂的物质,可用来制造防粘污表面及各种消费商品,包括不粘锅、防污地毯、GoreTex聚乙烯类材质布料及披萨盒等。但据全氟辛酸原始制造者美国3M公司研究显示,大量接触全氟辛酸可能导致老鼠罹癌或影响其生殖功能,3M公司自2000年起即停止生产成分类似的防污产品。
美国环保署表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杜邦公司就已在西维吉尼亚州工厂一名怀孕员工体内发现全氟辛酸残留物,1991年又在西维州与俄亥俄州邻近社区水源中发现全氟辛酸残留量超过该公司自订的安全标准,但却都未向环保署通报全氟辛酸可能对人体或环境造成重大伤害。据环保署测试发现,全氟辛酸可在人体内存留长达四年,同时环保署也在许多美国一般民众体内发现少量全氟辛酸残留物。
全氟辛酸虽非管制物质,但依据美国联邦法律规定,任何化学制造公司一旦获知产品有可能对人体或环境造成重大危害,就必须通报环保署。美国环保署此次是受到民间环保组织“环保工作小组”及正在控告杜邦公司的俄亥俄州与西维吉尼亚州居民联手施压下,才决定对杜邦公司采取行动。俄州及西维州居民指控说,杜邦污染了西维州帕克斯堡工厂附近的土壤及饮用水,当地社区居民罹患呼吸道疾病及癌症,可能都和杜邦排放全氟辛酸有关。
环保署执行办公室负责人史金纳表示,该署可能对杜邦施以数亿美元的重罚,其中在1997年1月30日之前的触法部分每日罚金为2.5万美元,其后每日罚金则提高为2.75万美元,粗估罚款总额将达3亿美元左右。小钟
小知识:所谓特氟隆(Teflon),是美国杜邦公司对其研发的所有碳氢树脂的总称(市面上常见为杜邦注册的“特富龙”),包括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及各种共聚物;由于其独特优异的耐热(180℃-260℃)、耐低温(-200℃)、自润滑性及化学稳定性能等,而被称为“拒腐蚀、永不粘的特氟隆”。它带给我们的便利,最常见的就是不粘锅,其他如衣物、家居、医疗甚至宇航产品中也有广泛应用。
Wednesday, July 07, 2004
深大电话解体 首例基础电信运营合资试验终结
深大电话解体 首例基础电信运营合资试验终结
2004年07月07日 07:3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丘慧慧 深圳报道
“我们都觉得有点像历史的倒退。”说这话时,深大电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深大电话”)某不愿具名的高层人士满面忧色。
6月30日,作为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中外合资(作)电信基础运营商,深大电话重
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轻松填问卷开心拿大奖
新回到了历史的原点:公司一分为四,由一家全权经营深圳市二线关内固话业务的、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资公司,还原为直属深圳电信公司的营业单位;原深大电话的外方大股东——英国大东电报局——彻底隐退。
当天,深大电话网站登出一起“深大电话网站关闭启事”,称“因业务发展需要,‘深大电话有限公司’网站从2004年6月30日起关闭,合并到‘深圳电信’网站。”
7月1日以后,深大电话总部大楼开始“降格”为深圳电信公司下属福田区分公司所在地——这是深大电话被拆分主体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深大电话还拆分出罗湖、南山、盐田四大分公司。
20年试验仅维持5年
1982年的深圳还是荒野一片,国务院批准在深圳设立一家合资电话公司。为使外资经营电话业务合法化,经深圳市政府批准后,当时的深圳市邮电局成立深圳电信发展公司,并以此为实体与英国大东电报局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合资谈判确定合营意向、股本构成比例及经营期限。
1983年11月11日,双方在深圳签署合同,次日,深圳市政府即以深府函1983432号文件发出《关于合资经营深大电话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合资经营深大电话有限公司20年。
成立之初,深大电话的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深圳市电信发展公司占51%,英国大东电报局占49%,深圳市政府通过在深圳电信发展公司中所占20%股份间接参股深大电话。
按照双方约定,由中方代表李新亭出任董事长,英方出任总经理,下设行政人事部、工程部、业务部和财务部,其中工程部和财务部经理均由英方派遣。深圳市工商局的工商资料显示,此后双方的股份关系再次做出调整,为各占50%至今。
深大电话原高层透露,公司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中外合资、电信与地方合资的试验田,它的经营范围为深圳特区内公共电话服务,并提供长途和国际、港澳电话服务,也就是原本由中国电信在深圳特区内经营的电话业务,全部交由深大电话运营。
“当时深大电话的总经理和一批高管都是英国人。”深大电话老员工说。从资金到管理,英方的介入之深对于中国电信业来说是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然而,从1982年双方开始接触算起,此种合资的关系不过仅仅维持了5年。
据深大电话一位中层人士透露,出于“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虑,1987年底,深圳电信发展公司与英国大东电报局重新签订协议书,在保持股权架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双方约定英方退出经营与管理,不参与董事会,不分担风险,而是以每年定额分红的方式来获取此前的全部投资回报,直至合作期满。
“实际上从那一刻起,英国大东电报局深入中国电信业的‘处女作’即匆匆告退,大东电报局也从实质介入中国基础运营管理的台前退居到幕后。”该中层人士还透露,“按当时双方的约定,深大电话每年支付大东电报的定额分红只有35万美元的投资回报。”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深大电话实质上已经开始演变为深圳市电信下属的“二级单位”,无论是业务承接,还是人事安排,都与深圳电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特区内的电信业务名为深大电话管辖,但这几年深大电话实际上已对深圳电信负责,深大电话的存在显得有些尴尬。
大东电报收回494万美元投资?
2003年11月,大东电报局与深圳电信发展公司20年契约期满,深大电话的去留真正摆上台面。
据深大电话人士透露,今年初以来,深圳电信开始着手如何让深大电话“悄然隐退”,就深大电话与深圳电信的“业务承接”问题“先后下了两个文件”,并成立过渡性机构——深圳城区电信局——负责将深大电话进行分拆,从而将深大电话隐去,使其分拆出的四个分公司直属于深圳电信总公司,而深大电话则成为历史。
“这个工作已于6月底全部完成。”深圳电信人士说,原深大电话的高层也已安排妥当:原深大电话总经理乔建葆出任深圳电信副总经理,副总经理白忠伟出任拆分后的深圳电信福田分公司总经理。
退出的大东电报从深大电话上得到了什么?
据深圳电信内部人士透露,深圳电信内部曾有传言,到1987年重新签订协议时,英方的投资总额为500万美元,此后再无投入,当时双方就约定,合作期满时英方一次收回约494万美元。
按照深大电话后来发展的速度,这个价格显然太低。实际上,历经20年,深大电话已非当年可比,深大电话内部资料显示,深大电话成立之初注册资金2000万元,员工94人,而现在已经壮大为总资产50亿元,员工3000多人的规模,其人员规模与深圳电信基本相当,且营业收入和利润都远远大于只管辖深圳宝安、龙岗两区的深圳电信。
如果按深大电话净资产计算,占50%股份的大东电报应当从中获益不菲。是否只有此前约定的494万美元?深圳电信没有对此做出回应。
此外,深大电话建立之初得到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扶持,深圳市政府通过参股深圳电信发展公司在深大电话间接持股,深大电话解体后,这部分股权理应获得相应回报。
而对于重新回到原点的深圳电信,体制的回归正在提出另一层面的拷问:从一家中外合资公司退回到国营体制内,能否继续以往的辉煌?
原深大电话人士不无忧虑地说,合并到深圳电信后,原来薪酬、管理模式还算灵活的机制再次出现“编制”等国营体制的困扰:3000人的深大电话人员编制原有三种,原电信局体系的“电信在编”,用深大电话下属公司“深大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名义招聘的“通股在编”,以及社会化用工。“过去电信在编与通股在编在待遇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现在体制内外有别,干同样的工作,通股在编的福利明显降低。”深圳电信人士透露。而据消息人士透露,近期原“通股在编”招聘的人员已开始流失。
该人士进而透露,尽管大东电报在1987年就已退出管理,但双方此前的合作模式还是在此后的运营中让深大电话获益匪浅。仅从收入看,从2002年以来,深大电话每年业务收入都在16亿元左右,利润约5亿。“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利润率都在各地电信公司之上。”他对分拆之后如何保持合资公司时代机制的灵活性深感忧虑。
外资进入的深层障碍
“深大电话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特例。”信息产业部宣传处一位发言人告诉记者,“与它的诞生一样,这个当年乃至现在都是基础电信业政策‘特例’的电信运营公司,它的结束也应由深圳决定,你应该去问他们深圳电信。”
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进入的呼声日盛,但除了英国大东电报局,至今再无一外资如此深入地涉水电信基础运营,大东电报的退出是历史的演进还是历史的倒退?
实际上大东电报是唯一一家真正参与过国内固话与移动业务运营的外资机构(深大电话固话用户约200多万,“市话通”用户已达50万)。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有关承诺,中国取消外资进入电信市场的期限,分别是增值电信业务和无线寻呼2年,移动电话5年,基础电信6年;资本比例的限制期限是增值电信2年以后,无线寻呼3年以后,外资比例可达50%,移动电话5年,固定电话6年,外资比例可达49%。也就是说,在基础电信领域,2007年后,外资原则上已经没有太高的进入的门槛。
但到目前为止,除了AT&T和韩国SK电信等抢滩中国增值电信业务之外,对于移动、固话两大基础运营,外资仍在谨慎地观望。2000年,沃达丰借中国移动(香港)向母公司收购7省市的移动资产进行的融资之际,以25亿美元获得中国移动2%的股权,是为外资试探第一单,但介入运营管理还没有实质突破。
“外资进入时间表按照WTO协议进行。”信产部宣传处人士斩钉截铁地说。但是现实却是,随着大东电报局的退出,外资在基础电信运营领域再次集体退到了中国大门之外。
尽管今年初,信产部连续发布对港澳加速开放5条增值电信业务的通知,但业界人士表示,在这5项开门业务中,互联网数据业务、存储转发类业务、呼叫中心业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信息服务业务在目前均不可能有太多的盈利。
深圳电信人士表示,相比WTO的承诺,中国电信政策的摇摆以及电信体系的封闭是外资进入更深层次的樊篱。
2004年07月07日 07:3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丘慧慧 深圳报道
“我们都觉得有点像历史的倒退。”说这话时,深大电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深大电话”)某不愿具名的高层人士满面忧色。
6月30日,作为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中外合资(作)电信基础运营商,深大电话重
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轻松填问卷开心拿大奖
新回到了历史的原点:公司一分为四,由一家全权经营深圳市二线关内固话业务的、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资公司,还原为直属深圳电信公司的营业单位;原深大电话的外方大股东——英国大东电报局——彻底隐退。
当天,深大电话网站登出一起“深大电话网站关闭启事”,称“因业务发展需要,‘深大电话有限公司’网站从2004年6月30日起关闭,合并到‘深圳电信’网站。”
7月1日以后,深大电话总部大楼开始“降格”为深圳电信公司下属福田区分公司所在地——这是深大电话被拆分主体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深大电话还拆分出罗湖、南山、盐田四大分公司。
20年试验仅维持5年
1982年的深圳还是荒野一片,国务院批准在深圳设立一家合资电话公司。为使外资经营电话业务合法化,经深圳市政府批准后,当时的深圳市邮电局成立深圳电信发展公司,并以此为实体与英国大东电报局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合资谈判确定合营意向、股本构成比例及经营期限。
1983年11月11日,双方在深圳签署合同,次日,深圳市政府即以深府函1983432号文件发出《关于合资经营深大电话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合资经营深大电话有限公司20年。
成立之初,深大电话的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深圳市电信发展公司占51%,英国大东电报局占49%,深圳市政府通过在深圳电信发展公司中所占20%股份间接参股深大电话。
按照双方约定,由中方代表李新亭出任董事长,英方出任总经理,下设行政人事部、工程部、业务部和财务部,其中工程部和财务部经理均由英方派遣。深圳市工商局的工商资料显示,此后双方的股份关系再次做出调整,为各占50%至今。
深大电话原高层透露,公司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中外合资、电信与地方合资的试验田,它的经营范围为深圳特区内公共电话服务,并提供长途和国际、港澳电话服务,也就是原本由中国电信在深圳特区内经营的电话业务,全部交由深大电话运营。
“当时深大电话的总经理和一批高管都是英国人。”深大电话老员工说。从资金到管理,英方的介入之深对于中国电信业来说是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然而,从1982年双方开始接触算起,此种合资的关系不过仅仅维持了5年。
据深大电话一位中层人士透露,出于“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虑,1987年底,深圳电信发展公司与英国大东电报局重新签订协议书,在保持股权架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双方约定英方退出经营与管理,不参与董事会,不分担风险,而是以每年定额分红的方式来获取此前的全部投资回报,直至合作期满。
“实际上从那一刻起,英国大东电报局深入中国电信业的‘处女作’即匆匆告退,大东电报局也从实质介入中国基础运营管理的台前退居到幕后。”该中层人士还透露,“按当时双方的约定,深大电话每年支付大东电报的定额分红只有35万美元的投资回报。”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深大电话实质上已经开始演变为深圳市电信下属的“二级单位”,无论是业务承接,还是人事安排,都与深圳电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特区内的电信业务名为深大电话管辖,但这几年深大电话实际上已对深圳电信负责,深大电话的存在显得有些尴尬。
大东电报收回494万美元投资?
2003年11月,大东电报局与深圳电信发展公司20年契约期满,深大电话的去留真正摆上台面。
据深大电话人士透露,今年初以来,深圳电信开始着手如何让深大电话“悄然隐退”,就深大电话与深圳电信的“业务承接”问题“先后下了两个文件”,并成立过渡性机构——深圳城区电信局——负责将深大电话进行分拆,从而将深大电话隐去,使其分拆出的四个分公司直属于深圳电信总公司,而深大电话则成为历史。
“这个工作已于6月底全部完成。”深圳电信人士说,原深大电话的高层也已安排妥当:原深大电话总经理乔建葆出任深圳电信副总经理,副总经理白忠伟出任拆分后的深圳电信福田分公司总经理。
退出的大东电报从深大电话上得到了什么?
据深圳电信内部人士透露,深圳电信内部曾有传言,到1987年重新签订协议时,英方的投资总额为500万美元,此后再无投入,当时双方就约定,合作期满时英方一次收回约494万美元。
按照深大电话后来发展的速度,这个价格显然太低。实际上,历经20年,深大电话已非当年可比,深大电话内部资料显示,深大电话成立之初注册资金2000万元,员工94人,而现在已经壮大为总资产50亿元,员工3000多人的规模,其人员规模与深圳电信基本相当,且营业收入和利润都远远大于只管辖深圳宝安、龙岗两区的深圳电信。
如果按深大电话净资产计算,占50%股份的大东电报应当从中获益不菲。是否只有此前约定的494万美元?深圳电信没有对此做出回应。
此外,深大电话建立之初得到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扶持,深圳市政府通过参股深圳电信发展公司在深大电话间接持股,深大电话解体后,这部分股权理应获得相应回报。
而对于重新回到原点的深圳电信,体制的回归正在提出另一层面的拷问:从一家中外合资公司退回到国营体制内,能否继续以往的辉煌?
原深大电话人士不无忧虑地说,合并到深圳电信后,原来薪酬、管理模式还算灵活的机制再次出现“编制”等国营体制的困扰:3000人的深大电话人员编制原有三种,原电信局体系的“电信在编”,用深大电话下属公司“深大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名义招聘的“通股在编”,以及社会化用工。“过去电信在编与通股在编在待遇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现在体制内外有别,干同样的工作,通股在编的福利明显降低。”深圳电信人士透露。而据消息人士透露,近期原“通股在编”招聘的人员已开始流失。
该人士进而透露,尽管大东电报在1987年就已退出管理,但双方此前的合作模式还是在此后的运营中让深大电话获益匪浅。仅从收入看,从2002年以来,深大电话每年业务收入都在16亿元左右,利润约5亿。“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利润率都在各地电信公司之上。”他对分拆之后如何保持合资公司时代机制的灵活性深感忧虑。
外资进入的深层障碍
“深大电话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特例。”信息产业部宣传处一位发言人告诉记者,“与它的诞生一样,这个当年乃至现在都是基础电信业政策‘特例’的电信运营公司,它的结束也应由深圳决定,你应该去问他们深圳电信。”
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进入的呼声日盛,但除了英国大东电报局,至今再无一外资如此深入地涉水电信基础运营,大东电报的退出是历史的演进还是历史的倒退?
实际上大东电报是唯一一家真正参与过国内固话与移动业务运营的外资机构(深大电话固话用户约200多万,“市话通”用户已达50万)。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有关承诺,中国取消外资进入电信市场的期限,分别是增值电信业务和无线寻呼2年,移动电话5年,基础电信6年;资本比例的限制期限是增值电信2年以后,无线寻呼3年以后,外资比例可达50%,移动电话5年,固定电话6年,外资比例可达49%。也就是说,在基础电信领域,2007年后,外资原则上已经没有太高的进入的门槛。
但到目前为止,除了AT&T和韩国SK电信等抢滩中国增值电信业务之外,对于移动、固话两大基础运营,外资仍在谨慎地观望。2000年,沃达丰借中国移动(香港)向母公司收购7省市的移动资产进行的融资之际,以25亿美元获得中国移动2%的股权,是为外资试探第一单,但介入运营管理还没有实质突破。
“外资进入时间表按照WTO协议进行。”信产部宣传处人士斩钉截铁地说。但是现实却是,随着大东电报局的退出,外资在基础电信运营领域再次集体退到了中国大门之外。
尽管今年初,信产部连续发布对港澳加速开放5条增值电信业务的通知,但业界人士表示,在这5项开门业务中,互联网数据业务、存储转发类业务、呼叫中心业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信息服务业务在目前均不可能有太多的盈利。
深圳电信人士表示,相比WTO的承诺,中国电信政策的摇摆以及电信体系的封闭是外资进入更深层次的樊篱。
Thursday, July 01, 2004
曝“口水龙虾”内幕
曝“口水龙虾”内幕
2004年06月21日07:49 人民网-江南时报
昨天,在南京城北某龙虾馆当厨师的小王愁眉苦脸地来到本报,对记者讲了困扰了他两天的“龙虾事件”。前天,小王的女友在外吃完龙虾后拉起了肚子。心疼之下,小王埋怨她不该到外面去吃“口水”龙虾,并把“口水”龙虾的做法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小王的本意是要以诚实来感动和关心女友,谁知,女友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指责他不该昧着良心干这种缺德事,并称要和其分手。小王立即慌了神,在经过一天的考虑后,他来到了本报,他说他要曝一曝“口水”龙虾的内幕,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出于自己的良心,二是为了挽救自己的
突破渴望, 赢取手机 2004青岛家电博览会
五千元享P4级宽带乐趣 2004青岛家电博览会
爱情。
洗衣粉洗出漂亮龙虾
小王告诉记者,饭店一般不会买死了的龙虾,因为死龙虾烧好后尾巴不会蜷曲,而且肉质松散,吃客一看一吃就能知道龙虾不新鲜。所以,在购买这道工序上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从洗龙虾开始,问题就出来了。据小王介绍,小一点的龙虾店大都把龙虾集中在一起,用水稍作冲洗就放在一边等待下锅了;而稍微大一点的店,工人会用刷子刷虾尾,但最多也只是把上面的淤泥洗去。至于像小王所在的大型龙虾店,因为每日销售的龙虾量很大,龙虾来不及洗,工人就把龙虾统统放到洗衣机里洗。为了使颜色和卖相好看,工人们还把洗衣粉加入水中。这样洗出来的龙虾,小爪子全没了,整个虾看起来干干净净,成了一只只漂亮光滑的龙虾。
回收油烧出红亮汤汁
小王说,别看吃的时候整个汤汁的颜色很诱人,上面还漂着厚厚的一层红油,其实这里面的问题大着呢。由于做龙虾很费油,不少制作龙虾的餐馆就到处购买回收油烧龙虾。这些回收油在市内的某些大型农贸市场和城郊接合部的小市场就能够买到,油价只有普通油的1/3左右,加入香料后,做出的龙虾一样香喷喷的,一点怪味道都没有。
“口水卤”越吃越好吃
龙虾好不好吃,全靠香料好不好。小王说,现在做龙虾的十三香等大料价格很贵,而且做一次龙虾需要很多的大料,在龙虾的价格不能上涨的情况下,只能靠在作料上做文章,才能减低成本。而减低成本的办法就是把吃剩的龙虾卤汁回收。其实这都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了,大家都这样做。
小王向记者透露道,客人吃完龙虾后,服务员将装龙虾的盆子收到厨房里,然后用漏勺将里面的残渣全部捞出来,剩下的汤汁就倒在一个大锅里。积存到一定的数量后,厨师会用大火将回收的卤汁烧开,等做下一锅龙虾的时候再把这些卤汁加进去。如果有人问起,大家都会一致宣称是“独家制作的老卤汁”,还会告诉客人,就是加了老卤汁,龙虾才香。有时候客人很多,实在来不及把回收的卤汁加热,厨师就直接把还没烧开的卤汁倒入新卤汁里面煮。另外,为了让龙虾的口味更好,现在很多做龙虾的人都会在卤汁里加入罂粟粉。以前用的都是罂粟壳,但容易被检查发现,所以现在卖罂粟的都把壳磨成粉了,加到汤汁里,怎么查也查不出来。小王还说,其实加罂粟粉的作用除了味美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能短暂抑制腹泻。为什么很多人在吃了不干净的龙虾后不会有拉肚子等强烈反应,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罂粟粉起了作用。
当记者问小王一盆龙虾需要烧制多长时间时,小王回答说,10分钟左右,多的也就20分钟。生意太好了,就在炸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在烧制的时候缩短时间。
卖不完放入冰箱第二天再卖
由于天气等原因,龙虾常常有卖不完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小王说,有些餐馆会将客人吃不完的龙虾收起来,再卖给下一位客人,而卖不完的龙虾就更不会倒掉了。通常的做法是把龙虾盛起来,放在冰箱里,第二天烧热了再卖。当记者问龙虾会不会有问题时,小王摇摇头说,应该不会。就像肉吃不完放在冰箱里一样,龙虾当然也能冰冻起来,第二天再卖。但是这样的龙虾仔细看就能看出来,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龙虾颜色不是很亮,吃起来肉也是松松散散的,还缩成了一团。
小王说,这一整套的制作过程都是从盱眙传过来的,目前南京很多的龙虾馆都沿用了这种方法。而且,除了龙虾外,还有不少“佳肴”都是用“口水卤”烹制出来的。在南京,由于使用“口水卤”被揭穿而“歇掉”的餐饮店也不在少数。据南京某电视媒体报道,前不久,南京就有一家连锁性质的名店旗下的分店因此“歇”了不少。
“口水卤”会传染肠胃疾病
据动物专家介绍,原产于日本的龙虾进入中国南京后,迅速适应了南京的气候和生活环境。以小鱼、小虾为食物的龙虾,可能被重金属和油污等物质污染,而且龙虾的肠和鳃里都有寄生虫和细菌,必须在高温下连续烧40分钟以上,食用时才可能是安全的。
南京市第二医院传染科专家姚文虎介绍说,用“口水卤”加工龙虾的做法是极不卫生的。因为人的口水中可能包含了一些类似于甲肝、菌痢的传染病毒,如不经过长时间的高温杀毒,人食用后可能染上肠胃传染病。
另一位呼吸科专家说,龙虾可以作为肺吸虫的中间宿主,如果在食用龙虾时没有煮熟煮透,就有可能感染肺吸虫病,轻者咳嗽、胸痛、咯血,严重的有可能发生癫痫或偏瘫,甚至导致死亡。
专家提醒市民,现在正是大啖龙虾的季节,在食用时,必须确保龙虾熟透并去掉头部和背部的筋,且食用龙虾一定要适量。
记者 李维维
2004年06月21日07:49 人民网-江南时报
昨天,在南京城北某龙虾馆当厨师的小王愁眉苦脸地来到本报,对记者讲了困扰了他两天的“龙虾事件”。前天,小王的女友在外吃完龙虾后拉起了肚子。心疼之下,小王埋怨她不该到外面去吃“口水”龙虾,并把“口水”龙虾的做法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小王的本意是要以诚实来感动和关心女友,谁知,女友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指责他不该昧着良心干这种缺德事,并称要和其分手。小王立即慌了神,在经过一天的考虑后,他来到了本报,他说他要曝一曝“口水”龙虾的内幕,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出于自己的良心,二是为了挽救自己的
突破渴望, 赢取手机 2004青岛家电博览会
五千元享P4级宽带乐趣 2004青岛家电博览会
爱情。
洗衣粉洗出漂亮龙虾
小王告诉记者,饭店一般不会买死了的龙虾,因为死龙虾烧好后尾巴不会蜷曲,而且肉质松散,吃客一看一吃就能知道龙虾不新鲜。所以,在购买这道工序上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从洗龙虾开始,问题就出来了。据小王介绍,小一点的龙虾店大都把龙虾集中在一起,用水稍作冲洗就放在一边等待下锅了;而稍微大一点的店,工人会用刷子刷虾尾,但最多也只是把上面的淤泥洗去。至于像小王所在的大型龙虾店,因为每日销售的龙虾量很大,龙虾来不及洗,工人就把龙虾统统放到洗衣机里洗。为了使颜色和卖相好看,工人们还把洗衣粉加入水中。这样洗出来的龙虾,小爪子全没了,整个虾看起来干干净净,成了一只只漂亮光滑的龙虾。
回收油烧出红亮汤汁
小王说,别看吃的时候整个汤汁的颜色很诱人,上面还漂着厚厚的一层红油,其实这里面的问题大着呢。由于做龙虾很费油,不少制作龙虾的餐馆就到处购买回收油烧龙虾。这些回收油在市内的某些大型农贸市场和城郊接合部的小市场就能够买到,油价只有普通油的1/3左右,加入香料后,做出的龙虾一样香喷喷的,一点怪味道都没有。
“口水卤”越吃越好吃
龙虾好不好吃,全靠香料好不好。小王说,现在做龙虾的十三香等大料价格很贵,而且做一次龙虾需要很多的大料,在龙虾的价格不能上涨的情况下,只能靠在作料上做文章,才能减低成本。而减低成本的办法就是把吃剩的龙虾卤汁回收。其实这都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了,大家都这样做。
小王向记者透露道,客人吃完龙虾后,服务员将装龙虾的盆子收到厨房里,然后用漏勺将里面的残渣全部捞出来,剩下的汤汁就倒在一个大锅里。积存到一定的数量后,厨师会用大火将回收的卤汁烧开,等做下一锅龙虾的时候再把这些卤汁加进去。如果有人问起,大家都会一致宣称是“独家制作的老卤汁”,还会告诉客人,就是加了老卤汁,龙虾才香。有时候客人很多,实在来不及把回收的卤汁加热,厨师就直接把还没烧开的卤汁倒入新卤汁里面煮。另外,为了让龙虾的口味更好,现在很多做龙虾的人都会在卤汁里加入罂粟粉。以前用的都是罂粟壳,但容易被检查发现,所以现在卖罂粟的都把壳磨成粉了,加到汤汁里,怎么查也查不出来。小王还说,其实加罂粟粉的作用除了味美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能短暂抑制腹泻。为什么很多人在吃了不干净的龙虾后不会有拉肚子等强烈反应,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罂粟粉起了作用。
当记者问小王一盆龙虾需要烧制多长时间时,小王回答说,10分钟左右,多的也就20分钟。生意太好了,就在炸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在烧制的时候缩短时间。
卖不完放入冰箱第二天再卖
由于天气等原因,龙虾常常有卖不完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小王说,有些餐馆会将客人吃不完的龙虾收起来,再卖给下一位客人,而卖不完的龙虾就更不会倒掉了。通常的做法是把龙虾盛起来,放在冰箱里,第二天烧热了再卖。当记者问龙虾会不会有问题时,小王摇摇头说,应该不会。就像肉吃不完放在冰箱里一样,龙虾当然也能冰冻起来,第二天再卖。但是这样的龙虾仔细看就能看出来,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龙虾颜色不是很亮,吃起来肉也是松松散散的,还缩成了一团。
小王说,这一整套的制作过程都是从盱眙传过来的,目前南京很多的龙虾馆都沿用了这种方法。而且,除了龙虾外,还有不少“佳肴”都是用“口水卤”烹制出来的。在南京,由于使用“口水卤”被揭穿而“歇掉”的餐饮店也不在少数。据南京某电视媒体报道,前不久,南京就有一家连锁性质的名店旗下的分店因此“歇”了不少。
“口水卤”会传染肠胃疾病
据动物专家介绍,原产于日本的龙虾进入中国南京后,迅速适应了南京的气候和生活环境。以小鱼、小虾为食物的龙虾,可能被重金属和油污等物质污染,而且龙虾的肠和鳃里都有寄生虫和细菌,必须在高温下连续烧40分钟以上,食用时才可能是安全的。
南京市第二医院传染科专家姚文虎介绍说,用“口水卤”加工龙虾的做法是极不卫生的。因为人的口水中可能包含了一些类似于甲肝、菌痢的传染病毒,如不经过长时间的高温杀毒,人食用后可能染上肠胃传染病。
另一位呼吸科专家说,龙虾可以作为肺吸虫的中间宿主,如果在食用龙虾时没有煮熟煮透,就有可能感染肺吸虫病,轻者咳嗽、胸痛、咯血,严重的有可能发生癫痫或偏瘫,甚至导致死亡。
专家提醒市民,现在正是大啖龙虾的季节,在食用时,必须确保龙虾熟透并去掉头部和背部的筋,且食用龙虾一定要适量。
记者 李维维
Subscribe to:
Posts (Atom)